一场油价之战,搞得#95都快奔10元/L去了,或许连加油机器都没想到,哪天自己的显示屏居然容不下十位数的计价单位,油价九连涨,并创下历史高位,在座的都是历史见证人!
而在3月16日这天,趁着17号凌晨零点新一波油价上调前,全国各地不少车主连夜排队加油,就差把加油站给搬回家。
根据17日油价记录显示,海南#95汽油以9.73元/L的高价领跑全国,#92汽油也得9.16元/L,#98汽油更是高达11.02元/L,海南油价荣登全国当日之最!
好了,这里心疼一波海南人民,顺道再安慰下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儿。
虽然燃油车涨油价,但电动车涨车价这事一样跑不了,随着芯片持续短缺,甚至电池镍原材料成本的飞升,电动车涨价可要比油价大手笔得多,这钱花的真是“造镍啊”!
特斯拉一周连调两次车价,3月15日Model Y最高涨价2万元;比亚迪海豚、汉EV等又涨价,最高5000元;还有哪吒、小鹏、飞凡汽车、一汽-大众等,近期这些车企全官宣涨价了。
不过比起国内玩涨价这点小故事,计划进军中国的美国初创车企RIVIAN,却做了一件连特斯拉都不曾嚣张过的事:
取消订单、减配、涨价......要论离谱程度,RIVIAN可以说很没下限了。
取消订单没商量?豪横第一人!
————— —————
去年9月份,RIVIAN首台量产R1T就在伊利诺伊州诺摩尔工厂下线,并在同年10月份将首批156辆车交付给了用户。
转眼11月份,RIVIAN就在纳斯达克上市,首日收盘价高达100.73美元,29.14%的涨幅,让RIVIAN的市值爬升至859亿美元,当日就实现对百年车企福特的超越。
貌似新势力刚上马,市值就超越老牌车企这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,都出奇的默契,投资者和股民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看好程度有目共睹。
不过,RIVIAN在车辆交付问题上,态度就跟市值一样强硬,变相减配、涨价、取消订单的行为堪称霸道。
早在今年3月1日,RIVIAN就上线了R1T入门的两驱双电机版本(此前只有四电机四驱版),价格67500美元(约合42.87万RMB),EPA纯电续航里程416km。
乍看之下R1T这台纯电皮卡跟国内蔚来ES8的价格差不多,但这玩意不能细看,因为容易发现猫腻。
在RIVIAN官网上,此前RIT四驱电机版本也是67500美元的售价,而且电池EPA续航里程起步还是512km。
对比之下,花同样的价钱,现在车主们只能订到少了两个电机,且续航变短的“减配车”,RIVIAN这出暗度陈仓的戏码无比超前。
不仅如此,配件选装价格同步上涨,在R1T可收纳的热门厨具套装也从5500美元上涨至6750美元,难道生产一套厨具的成本,价格波动也这么大?
这就跟国内特斯拉涨价,假如人家特意告诉你除了黑色车漆外,其他车漆颜色选配,也要从8000元上涨到10000元,后轮驱动车型6000元选装19寸的轮毂都要上涨到8000元,这“连带涨价责任制”你能受得了?
但这还不是最浮夸的,或许最让车主受伤的叫“殃及池鱼”,只不过这一池子鱼还是隔壁窝。
早前下定过RIT,但是还没提车的老用户,新车价格同步上涨,不受早期定车立即锁定车价的玩法。
换句话说,这群等待提车的准车主一夜之间四驱全变两驱,而且续航被迫缩水了百公里;同时,自己选装过的配件还跟着涨价。
要论2022年大无语事件,RIVIAN绝对首当其冲了。
但是,车价涨了,选装件涨了,老用户同步被割韭菜也就算了,RIVIAN还制定了霸王条款。
车主要么接受车价上涨,提车时支付新车价,要么保持原价,但提车会少两电机,电池变小,而且提车需要再等2年,因为两驱版2年后才准备生产。
更令人咋舌的是,RIVIAN还把此前预定的用户订单给取消了一半,最终或许良心发现,也或许顶不住用户的疯狂吐槽,才决定3月1日已经下定的订单,价格保持原来的不变。
这场砍单又涨价的风波,分分钟可以演变为一场RIVIAN的品牌公关危机,放在国内甚至已经败坏了路人缘,直接宣布社死!
RIVIAN给出的理由也很直白,从2018年RIVIAN首款车型R1T在洛杉矶车展亮相,到2021年9月首台量产车型下线,该车一直保持着2018年公布的售价。
如今快四年的时间,重要零部件的总体成本已经上涨了37%。
换句话说,RIVIAN当年以造车PPT的身份深受大家质疑,即便尝鲜的用户给到了RIVIAN支持,但也要一起承担这4年里造车成本上涨所造成的车价上涨。
好一个“用户共养”,也算是开创了造车玩法新规则了!
对比之下,我们觉得特斯拉第一性原理的策略,已经够大家慢慢去适应被割和反割之间的拉扯,没曾想RIVIAN更狠,直接“一刀切”,用户的感受?不重要!
从“新势力”开始,车价早就没有商量余地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论汽车界任性涨价的先锋,特斯拉绝对是风口上那头胡乱飞的猪,“第一性原理”论谁见了都感到稀罕。
3月份才刚过半,特斯拉已经连涨2次,以Model 3为例,后轮驱动版报价27.99万,高性能版更是达到36.79万,在上周后轮版还只要26.59万,高性能版只是34.99万。
而且Model Y最便宜的后轮驱动版已经涨到31.69万,不享受国家30万以下的新能源补贴福利,车主额外又需要多付一笔钱了。
从2021年7月30日 Model 3调整价格至23.59万之后,这半年多的几次价格调整,历史低位显然渐行渐远。
“等等党”曾以为该车可以突破23万来到20万的低位,却没曾想国产率的整车成本下降速度,已经追不上零部件/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。
不仅在国内,美国、德国等多全球多个地区也都面临着电动车价格上调的现象。
例如近期的德国,Model 3全轮驱动长续航版就涨价了2000欧元,高性能版则涨价3000欧元,跟国内比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(文章发布前小鹏又宣布补贴前涨价10100-20000元不等,制表速度赶不上车型涨价速度~Giao)
当然,国外品牌涨价热火朝天,国内车企一样不甘落后,比亚迪、几何、奇瑞小蚂蚁等全都涨价了,也包括一汽-大众的ID.6,涨价5400元,涨幅2.28%。
而在得知新能源车国补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取消,以及今年国补再降30%的比例时,小鹏、威马等一众新势力也纷纷调整价格和权益策略,以应对补贴减少和电池原材料上涨导致整车成本增加的双重难题。
初创车企、新势力、传统车企推出的纯电产品,都在用紧跟供应链的进货成本而灵活调整车价,即便是曾经很少有调价的比亚迪,也扛不住新能源车芯片涨价+电池原材料涨价的难题。
所以,这几乎是无解的一个现象级问题,当零部件短缺,尤其碳酸锂从5万涨到50万一吨时,有十几家新能源车企已经在3月做出涨价的决定,最终反应到车价的成本都会嫁接到用户身上。
如果持续保持价格高涨,那么将会有更多车企跟进涨价决策,“涨价”已经成为全行业的普遍现象。
未来,随着电池原材料的价格回落,不排除特斯拉将会立刻跟进价格下调,毕竟这事特斯拉没少干,也干的最勤奋。
例如在2020年5月1日,29.9万的Model 3降价至27.155万,同年10月1日和2021年7月30日,Model 3相继降价至24.99万和23.59万,而在传统车企中,此类情况目前较少出现。
这么说吧,大伙想买车的,可以赶紧先定,早定早提车,价格也可能保持涨前的低位。
想要釜底抽薪说实话有点难,买车请趁早,早买早享受。